導讀:在當今高度數字化的設計環境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始終縈繞在產品設計師心頭:如何在擁抱先進技術的同時,保留那些賦予產品靈魂的人類創造力與工藝傳統?EQLZ籃球鞋項目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展示了數字化與傳統工藝如何在現代產品設計中實現和諧共存,甚至相互增強。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一獨特項目,探索其對未來鞋類設計乃至更廣泛產品設計領域的啟示。
在上海的一個精品開發中心里,三位來自截然不同背景的設計師, Aaron Cooper(前Nike資深設計師)、Brett(前通用汽車和New Balance設計師)和David Burpy(數字化設計專家),合力將一個中國本土籃球品牌EQLZ(Equalize的縮寫)提升至全球高性能水平。這個團隊的組成本身就是對傳統與創新交融的生動詮釋:Cooper帶來了25年Nike設計經驗和對籃球文化的深刻理解;Brett貢獻了汽車行業的精密工程思維;而Burpy則引入了前沿的數字化設計方法。
"與無物同生"是EQLZ制造團隊的核心理念,意味著每個人都從一張白紙開始,不應將任何事物視為理所當然。這一哲學成為了團隊探索數字技術與傳統工藝共存的基礎。在實踐中,這種理念體現得尤為鮮明。Aaron Cooper分享了一個有啟發性的場景:當他拿到由參數化設計生成的3D模型后,發現表面處理不盡如人意。于是,他親手在模型上涂抹填料,細心打磨,注入日本設計中"wabi-sabi"(侘寂)的美學概念:那些微小的不完美和人類觸感。
"我相信答案在中間,"Cooper解釋道,"我個人認為,我們需要這些人類的手來創造...這些小小的不完美,這種人類的觸感,必須存在于我們穿在人體上的產品中。"
當被問及為什么如此注重手工調整時,Cooper引用了與Serena Williams合作7年的經驗:"我相信,僅僅幾毫米的差異就是她在澳網比賽中扭傷腳踝無法完成比賽與可能贏得那場公開賽之間的區別。"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關注——團隊稱之為"毫米重要性"——成為了EQLZ設計哲學的核心。
在數字工具日益強大的今天,EQLZ的經驗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技術應該替代人類創造力,還是增強它?答案似乎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尋找一種新的范式,讓數字化與傳統工藝在相互尊重中共同進化。
毫米之間的藝術 - 重塑設計方法論在鞋類產業的數字化進程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不是技術的實現,而是如何保留并增強傳統工藝中的"藝術性"——那些微妙的判斷、感知與調整,往往決定著產品的最終品質。這一挑戰催生了新型設計方法論的需求,即將數字精確性與人類直覺系統性結合的方法。
通過分析行業實踐,我們可以識別出三種新興的設計方法模式。第一種是"數字-實體-數字"循環模式。這種方法首先利用數字工具創建初始設計,然后將其實體化(通過3D打印或原型制作),設計師隨后通過手工調整完善細節,最后再將這些調整轉回數字環境。這種循環利用了數字工具的精確性和效率,同時保留了人類觸感的判斷價值。獨立設計師Brett Goliff從汽車行業帶來了跨領域驗證:"我們會制作完整的黏土比例模型,這是CAD和手工技藝的結合。無論如何,機器制作的模型總是看起來'僵硬',缺乏流動感。"他指出,在鞋類設計中,純粹依賴數學模型創建的鞋子通常缺乏生命力,無法與腳部自然融合。"你必須回過頭來添加那種人類的感覺和觸感,因為它必須隨著腳部移動,必須感覺柔軟。"
第二種方法是"參數化設計與人工微調的結合"。計算設計提供了強大的參數控制能力,能夠根據性能數據(如壓力分布圖)生成優化的結構和圖案。然而,純粹的計算結果通常缺乏美學連貫性和產品個性。David Burpy在EQLZ籃球鞋的計算設計工作的時候,研究了鯊魚鱗片與流體運動的關系,開發了一個能控制鞋底圖案密度、與步態線對齊、方向、形狀和尺寸等參數的計算系統,以平衡性能、抓地力、靈活性和美學。Burpy解釋道:"每個220個獨立的鱗片都被建模為一個動態程序對象,能夠根據其在鞋底的位置響應壓力圖數據。"
第三種新興方法是"數字化傳統工藝知識"。傳統工藝中包含大量隱性知識——那些難以明確表達但對產品品質至關重要的判斷和感知。例如,一個經驗豐富的楦頭制作師能夠通過觸摸感知到細微的形狀問題。先進企業正在嘗試通過新技術捕捉這些隱性知識,將其轉化為可在數字環境中應用的參數和規則。這不僅保存了寶貴的工藝遺產,還使其能夠在現代設計流程中持續發揮作用。
這三種方法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超越了"數字vs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創造了一種新的綜合方法,在其中數字工具和傳統工藝各自的優勢得到了互補和增強。它們代表了一種更成熟的數字化思路——不是簡單地用數字替代傳統,而是通過數字擴展傳統的可能性。
產品設計的本質是在各種約束條件下尋找最佳平衡點。在數字時代,設計師的核心能力正在從純粹的造型能力向更綜合的系統思維轉變——理解并協調材料、技術、美學和人機交互之間的復雜關系。數字工具在這一轉變中既是催化劑,也是使能者,它們擴展了設計師探索設計空間的能力,但最終的判斷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人類貢獻。
生成式AI: 從線性到非線性創意過程生成式AI正在根本上改變設計思維的結構與流程。傳統鞋類設計遵循相對線性的過程:概念草圖→技術規格→樣品制作→評估調整。而生成式AI引入了一種非線性、對話式的設計模式,使創意發展成為設計師與AI系統之間的持續對話。
這一轉變不僅是工作方式的變化,更代表了設計思維本質的演進。設計不再僅僅是表達已有想法,而是成為探索與發現的過程,在與AI的互動中不斷發現新可能性。這種范式轉變使設計空間從有限擴展為近乎無限,同時保留了設計師作為核心決策者的地位。
生成式AI正在挑戰傳統工藝中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邊界。傳統制鞋工藝中包含大量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Miranda Morrison閉眼感知楦頭的例子生動展示了這一點。而生成式AI必須依賴于可編碼、可表達的顯性知識。
這種張力正推動行業發展出新的知識整合模式。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利用AI,設計師被迫將原本隱性的知識顯性化,通過更精確的語言表達其設計意圖與評判標準;另一方面,AI生成的結果需要經過具備傳統工藝感知的設計師評估與調整,這保留了隱性知識的價值。
從知識管理角度看,這一變化意味著企業需要系統性地捕捉和編碼傳統工藝知識,同時保留并強化那些難以數字化的工藝直覺與觸感判斷。這不是簡單的知識數字化,而是創建一個能夠同時容納并增強兩種知識形態的綜合系統。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提煉出一個系統性框架,描述生成式AI如何在鞋類產業中連接傳統工藝與數字技術。在這一框架中,生成式AI不僅是一種技術工具,更是一種戰略性橋梁,在三個層面促進融合:
認知層面:AI將設計師的抽象意圖轉化為具體視覺表達,同時將傳統工藝的感性判斷與數字精確性連接起來,創造一種"增強型設計思維"。
流程層面:AI打破了傳統線性開發流程,創造了一種迭代式、對話式的設計模式,使前期創意與后期生產更緊密結合,縮短了意圖與實現之間的距離。
價值層面:AI重新定義了人與技術的價值分工,使人類能夠專注于意義創造與情感表達,同時利用技術處理復雜性與效率需求,創造出既有傳統工藝靈魂又具數字化效率的產品。
這一框架揭示了生成式AI的根本價值:它不僅是生產力工具,更是一種能夠促進傳統與現代、工藝與技術、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戰略性橋梁。企業的挑戰不僅在于采用新技術,更在于如何構建這種融合體系,使其成為持續創新與價值創造的源泉。
在這一視角下,鞋類產業的未來不是選擇傳統或數字,而是構建一個由生成式AI支持的新型創造系統,在其中傳統工藝的精髓與數字技術的力量能夠相互增強,共同演進。那些能夠掌握這種融合藝術的企業,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獨特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