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分享下倉儲配貨環節中如何通過貨單匹配優化實現效率的提升。在配貨環節的貨單匹配優化策略有很多,之前也分享過一些相關的文章,比如貨和包材的匹配優化,提到了一一綁定優化、不綁定只輸總箱數、還有固定盒型等方式,比如中件型商品揀配可以按面單找貨,也可以按貨找單,可以在揀貨環節匹配,也可以在復核/配貨環節匹配,比如針對多品訂單根據訂單特性選擇不同的分播配方案等等。
【名詞說明:早期文章復核/配貨都一個意思,就是貨物按照訂單關聯/打包/貼面單等相關操作總和?!?/p>
每一種匹配模式或者方案都沒有對錯,都能讓業務流程閉環,主要是看匹配的效率更適合哪種場景,或者是否適合您的場景。今天分享的業務場景主要針對小件商品配貨,且小件存在多件型,總揀后再按照訂單配貨的場景,非分播配方式而是按訂單進行配貨。
舉例,總揀后一車可能有10多個訂單,每個訂單可能有a/b/c/d...件。那么怎么配貨效率最高。
先說說傳統流程:掃描容器號開始配貨①——隨機拿一個商品掃描【貨找單1】——確定配這個單然后找這個單的商品【單找貨】②——找到其他商品掃描——裝箱——這個訂單配貨完成——再隨機拿一個商品掃描【貨找單2】......直至整個車/或者揀貨單配貨完成。
其中①②是可以優化的點,也是今天分享的重點內容。
①整個車/揀貨單配貨優化
目前貨找訂單是隨機的,可能配貨人員會先挑大件的商品來配貨,但是效率不一定是最高。舉例:一車一個大單+n個單件,如果第一個是配大單后面就簡單,但是最后一個配大單,每個單品都要找一下。效率就會有差別。所以一個揀貨單內先配哪些訂單更好,需要有個規則來提升效率。
效率視角訂單順序:①件數從多到少、②體積從到大到小、③商品識別度從易到難;且遵守①>②>③
掃描容器碼——系統算出建議配貨訂單順序——直接出第一單的商品明細(按照體積大小排序)——配貨——配貨完成直接出第2單的商品明細——配貨——......以此類推完成配貨,直至配貨環節全部【這個變成全部是按照單找貨方式】
流程再優化,若全部單找貨在件數少的時候效率不高,特別單品單件。所以應該有個臨界點進行切換。貨找單實際就1件貨物是盲拿,其他貨物都是單找貨。那么在件單比≤2或者3的時候(33%/50%/100%盲拿),貨找單就會有優勢。
說明:可能很少公司在一車/一個揀貨單內配貨用2個流程,而是在配貨前選擇貨找單或者單找貨,因為訂單特性可能會比較集中某個規律,比如電商可能件單比在1-3就接近100%比例了。若你是多渠道多場景就可能存在。
另外界面可以做2個,一個是揀貨單配貨總覽(可以做側邊隱藏),一個是訂單配貨界面。就是一個總分概念,能知道全貌也能看到當下。
②單個訂單配貨優化
貨找單都比較方便,但是單找貨的時候一般比較麻煩,所以在單個訂單配貨時候需要思考如何更快的找到貨物。配貨界面幾個建議優化點:
單個訂單配貨商品的展示排序很重要。之前小編在現場配貨最大問題就是按照商品展示順序拿貨,結果裝不下得不斷的倒貨更換箱子,所以排序一定要考慮包材匹配,不需要包裝的可以原箱發貨可以最前面;然后再根據商品體積大小排序,這樣就可以先裝大件再裝小件,先清理揀貨車上大件再小件找貨也方便點;
還有就是配貨界面的信息展示也很重要。有很多配貨界面的信息基本不用了,還一直存在占用界面。配貨信息展示核心是商品編碼和商品名稱,用這2個信息找貨,若能增加個商品圖片,效率就會高些,加個用圖找貨。這個對于新人會友好,老人估計都覺得沒有必要。
配貨界面的UI設計也很重要,小編雖然不懂UI但是懂PPT展示,目前列表展示信息8個商品(下拉看更多),即使轉換為PPT展示,8張圖+商品名稱+編碼+需要數量+掃描數量等都可以設計很好看。信息的便捷一定會帶來效率的提升。
以上,關于倉儲配貨時單貨匹配優化的一些內容分享。關于這個話題大家有更好的想法,建議,歡迎留言或者私信分享,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