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5年的倉庫管理者主要關心貨架布局和人工揀選路徑優化。十年后的今天,他們的議題已經轉向機器人調度、AI算法和系統集成?;凇冬F代物料搬運》(MMH)連續十年的行業報告分析,這個傳統行業經歷了從邊緣技術到戰略核心的轉變。
2020年5月,當全球企業面對空蕩蕩的倉庫和激增的線上訂單時,許多CEO意識到:那些曾被視為"可選項"的自動化投資,現在決定著企業能否正常運營。外部環境劇變對于企業就是"強制決策"的時刻。
2017年的數據顯示,42%的企業將訂單履行描述為"大部分或完全手動",只有5%認為自己"高度自動化"。當時的投資決策的邏輯很傳統:91%的決策者最關心"耐用性、可靠性和正常運行時間",目標只是降本增效。
2019年開始出現變化,市場上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和用工難題讓"創新需求"增加。但真正的轉折點是疫情。
2021年運營調查顯示,"無法找到并留住勞動力"成為59%企業的首要問題,創四年新高。疫情改變了35%公司的采購計劃,遠高于2020年初的21%。
市場規模的變化更直觀:從2016年的166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319億美元。這不是簡單增長,而是價值重新定義。自動化投資的理由從財務回報擴展到業務連續性保障。
有一個反?,F象值得關注:在自動化大趨勢下,2021年紙質揀選流程使用率從46%增至59%。這說明當時運營混亂程度超出了現有系統處理能力,企業不得不回到最基礎但最靈活的流程。這恰好解釋了市場的快速變化對柔性自動化方案需求的急迫性。
疫情重新定義了技術價值。"可擴展性"重要性從2020年的51%躍升至2021年的68%,反映企業需要適應需求波動的系統。自動化投資從財務決策上升為戰略決策。
雙螺旋進化 :硬件與軟件的共生突破倉庫自動化最重要的發展不是某個單一技術突破,而是硬件與軟件間的反饋循環。這種協同進化推動了技術邊界拓展,重塑了行業價值創造邏輯。
傳統輸送機和分揀系統一致保持55-60%的穩定使用率,證明成熟技術的持續價值。但行業的增長主要來自機器人領域。
自動導引車(AGV)和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采用率呈現出清晰的上升軌跡。盡管數據存在一定波動,但從2021年的9%(AGV/AMR合并統計)
硬件普及催生了對更強大軟件的需求。倉庫管理系統(WMS)使用率從2017年的78%增至2024年的93%,但其角色在轉變:從被動記錄系統變為主動執行優化工具。
編排層面的變化更明顯。倉庫控制系統(WCS)使用率從2017年的34%增至2025年的50%。這些系統解決"自動化孤島"問題——當企業部署多種自動化設備時,需要協調異構系統的工作流。
"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出現是新趨勢。2022年雖然只有7%企業使用,但20%計劃評估,使其成為第二優先的軟件投資領域。
現代AMR或AS/RS系統需要與WMS實時交互獲取數據。運行15年且大量定制的WMS往往缺乏現代API和靈活架構。高使用率背后存在"遺留系統債務"問題。2022年調查發現,14%的WMS系統運行超過15年,15%從未升級。這些陳舊系統是現代自動化實施的障礙。
積極信號是"設備集成兼容性"評估標準重要性從64%降至56%。這可能意味著隨著標準化API普及、中間件成熟和WMS升級,集成技術挑戰在緩解。
十年技術演進呈現清晰模式:硬件普及創造軟件需求,軟件成熟釋放硬件潛力。企業從購買獨立設備發展到部署多供應商系統,催生了對高級軟件層的需求。如今AI和機器學習融入運營軟件,軟件不僅指揮硬件執行,還能智能決策優化。
巨頭博弈:并購浪潮下的行業新秩序技術進步之外,真正改變行業格局的是戰略性并購。這些交易重新洗牌了競爭格局,將分散的設備制造業轉變為綜合解決方案的生態競爭。
在2016年之前,物料搬運領域存在兩個相對獨立的“世界”:一個是KION集團為代表的叉車和移動設備世界,他們擅長制造和銷售標準化的工業車輛;另一個是德馬泰克為代表的系統集成世界,他們精通設計和實施復雜的、定制化的自動化倉庫系統。
KION的CEO戈登·里斯克(Gordon Riske)敏銳地意識到,客戶的需求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只購買一臺叉車,而是越來越多地尋求能夠解決整個倉庫流程效率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
另外一家叉車巨頭豐田工業通過收購Bastian Solutions和范德蘭德,快速構建"豐田先進物流集團"(TALG),戰略與KION相似:從設備制造商轉向綜合方案提供商。
霍尼韋爾并非傳統的物料搬運公司,而是一家在航空航天、樓宇控制和安全產品等領域擁有深厚技術積累的巨頭。他們觀察到,隨著物聯網(IoT)和數據分析的興起,物料搬運行業的價值核心正在從機械硬件向軟件轉移。他們預見到,未來的倉庫將由數據驅動,而他們擁有強大的軟件平臺和傳感器技術,這正是傳統集成商所欠缺的。他們以15億美元收購Intelligrated,將其軟件和數據能力與系統集成專長結合,提供數據驅動的解決方案。
年收入超10億美元的供應商從2014年的10家增至2022年的13家,頭部企業規模優勢明顯。大福連續多年榜首,依靠汽車制造和半導體等高壁壘領域以及全球布局。
德馬泰克、范德蘭德、Intelligrated等獨立品牌消失,KION、豐田、霍尼韋爾崛起,競爭格局從獨立集成商競爭轉為工業巨頭寡頭博弈。
2022-2023年,機器人技術公司首次上榜:AutoStore(高密度立體存儲)、Element Logic(集成商)、Symbotic(AI機器人方案)。這些公司代表柔性機器人對傳統固定自動化的挑戰,標志價值創造中心從"鋼鐵"硬件轉向"軟件代碼"。
并購反映商業邏輯轉變??蛻舨辉傩枰稚⒌漠a品服務,而要持續優化、不斷學習的智能生態系統。成功企業必須提供從硬件到軟件、實施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具備數據分析能力,從運營數據中提取洞察持續優化。
下一個十年的戰場:從人機協作走向全鏈路智能展望未來需要先認清現實:2025年數據顯示33%核心流程仍"大部分手動",完全"黑燈"倉庫仍然遙遠。但這預示著更智能、更整合發展階段的到來。
人機協作已成主流,這不是過渡狀態而是成熟運營范式。它充分利用人類靈活性和機器精確性的各自優勢。
企業優先級在調整:"減少勞動力"目標比例從57%降至44%,同時67%企業最希望改進"倉庫容量利用率",58%關注"訂單準確性"。這反映關注點從追求速度轉向運營質量效率優化。"大加速"時期目標是生存,現在轉向卓越運營。
開放軟件生態系統將成首要戰場??蛻舯苊夤替i定,推動標準化API和開放平臺發展。提供最開放兼容平臺的供應商將獲得優勢。異構機器人集群管理是高價值領域。倉庫部署多種機器人,需要統一平臺管理協調。這需要技術整合能力和協調優化算法。
AI深化應用將從初步嘗試發展到預測分析、機器人視覺、端到端運營優化。AI成為核心競爭力而非附加功能。網絡層面整合連接倉庫智能與供應鏈系統。企業對網絡設計軟件和分布式訂單管理系統興趣增長顯示這一趨勢。
未來倉庫價值體現在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對市場變化的敏捷適應,以及為供應鏈網絡提供數據洞察和智能決策支持。
下一個十年的贏家不是擁有最先進單項技術的公司,而是能構建最智能、最開放、最具適應性生態系統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