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供應鏈轉型之路|寶潔的 “供應鏈3.0”

2020年11月的投資者日大會上,首席運營官Shailesh Jejurikar宣布啟動供應鏈戰略轉型項目:Supply 3.0(后面改為Supply chain 3.0),其愿景就像他在大會上表達的:“打造一個端到端同步、可持續、極具韌性且由數據和分析驅動的供應鏈,并以領先的組織能力為支撐,實現更快、更靈活、更透明的產品交付”。

巨頭供應鏈轉型之路|寶潔的 “供應鏈3.0”

“供應鏈3.0”項目并非一個短期的應對策略,而是一項被深植于公司核心戰略中的長期承諾。這一點在其對外的溝通中得到了反復印證。例如,在公司的2023年和2024年年度報告中,“供應鏈”都被列為四大重點關注領域之一,并明確將供應鏈3.0作為推動生產力、加強整體戰略執行的關鍵項目。這種在高級別戰略文件中持續的強調,向所有利益相關者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供應鏈轉型是一場需要長期堅持和持續投入的“馬拉松”,是寶潔在多變的商業世界中構筑持久競爭優勢的基石。

后疫情時代的戰略覺醒與3.0的誕生

寶潔“供應鏈3.0”計劃并非憑空出現,而是對一系列長期挑戰和一次全球性危機的戰略回應。其最直接的導火索是新冠肺炎大流行。這場全球危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暴露了傳統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疫情引發了劇烈的需求沖擊和供應中斷,從原材料短缺到物流瓶頸,讓習慣了相對穩定環境的寶潔意識到,其供應鏈需要一次根本性的升級,以獲得更強的敏捷性、靈活性和韌性。

然而,疫情更像是一劑催化劑,加速了早已在醞釀中的變革。在此之前,寶潔的供應鏈已面臨多重壓力,包括地緣政治緊張、關稅波動以及日益加劇的經濟不確定性。這些因素使得依賴長距離、復雜全球網絡的傳統模式風險倍增。

在供應鏈3.0誕生之前,寶潔運行的是一個高度優化的供應鏈2.0模型。該模型核心目標是通過規?;蜆藴驶瘉碜畲蠡杀拘?。在這個體系下,無論是像汰漬(Tide)這樣銷量穩定、生命周期成熟的核心產品,還是一個剛剛上市、需求不確定的新品,都必須通過同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和網絡進行分銷。

這種模式在市場環境相對穩定的時代,為寶潔帶來了巨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使其在制造成本和單位運輸成本等內部指標上做到了極致。然而,分析表明,這種對內部成本的過度關注,往往是以犧牲面向客戶的關鍵指標為代價的,例如零售貨架的實際有貨率。系統的設計初衷是效率最大化,而非響應速度最快,這為其在未來市場的劇變中埋下了隱患。

供應鏈3.0框架:從單一模型到同步生態系統

供應鏈3.0的變革核心,是一次徹底的哲學轉變:從傳統的基于預測的“推動式”(Push)模型,轉向以真實需求為起點的“拉動式”(Pull)模型。其最終愿景是構建一個“端到端同步”的網絡,讓整個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被零售貨架上消費者的每一次購買行為所“拉動”。這意味著生產不再是基于可能不準確的內部預測,而是基于市場發出的真實、即時的需求信號。

支柱一:以客戶為中心的供應鏈細分

為了打破“一刀切”的桎梏,寶潔引入了供應鏈細分策略,即根據不同產品和渠道的特性,設計并匹配不同的供應鏈服務模式。通過為不同特征的產品族群創建多個“虛擬”的、并行的供應鏈,寶潔得以在不同場景下實現不同的優化目標。對于需求穩定的產品,它可以運行一個極致高效、低成本的供應鏈;而對于需求不穩的新品,它又能切換到一個極致敏捷、高響應的供應鏈,而兩者互不干擾。這種做法的背后,是一種更為復雜的“服務成本”(Cost-to-Serve)分析。

支柱二:實時的需求感知

“拉動式”系統的觸發器,是來自下游的實時數據,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零售商的銷售終端(Point-of-Sale, POS)數據。與過去依賴于基于歷史出貨量的月度或周度預測不同,供應鏈3.0的規劃系統能夠直接接入并分析每日甚至每小時的消費者實際購買數據。這極大地縮短了需求信號的傳遞延遲,使得整個供應鏈能夠對真實的市場變化做出反應,而不是對過時的預測做出反應。這種“需求感知”能力,是整個系統得以敏捷運作的基礎。

支柱三:端到端的網絡同步

同步是可視化的動態體現。供應鏈3.0致力于打造一個“玻璃管道”(Glass Pipeline),實現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零售商貨架的全程可視化。但這不僅僅是“看到”庫存和訂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當網絡中的一個節點發生變化時(如POS數據激增),能夠自動觸發其他節點的相應動作(如生成新的生產訂單、觸發補貨運輸)。實現這種同步,要求必須打破規劃、生產、物流等內部職能部門之間的壁壘,形成一個無縫協作的整體。

支柱四:與供應商和零售商的集成協作

供應鏈3.0將協作提升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其關鍵舉措是與核心零售商(如沃爾瑪)開展“聯合業務規劃”(Joint Business Planning)。這遠不止是簡單的交易關系,而是雙方共享數據、共同制定銷售預測和補貨計劃,協同管理供應鏈。為了實現這種深度集成,寶潔與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了強大的數據標準和集成協議,確保信息流的無縫對接。這種基于信任和透明的協作,讓雙方能夠基于“單一事實來源”開展工作,有效削弱了牛鞭效應,提升了促銷活動的執行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數字化和物理網絡:兩大核心能力

供應鏈3.0的宏偉藍圖,建立在一套經過革命性重塑的物理網絡和一套高度智能化的數字“大腦”之上。這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實現端到端同步的核心引擎。

A部分:物理網絡革命

為了從根本上提升響應速度和效率,寶潔對其在北美的實體分銷網絡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公司摒棄了過去那種按產品品類劃分、數量超過30個的獨立配送中心體系,轉而投資建設了僅6個戰略性選址的、能夠處理全品類產品的區域性“混合中心”(Mixing Centers)。

這次網絡整合的目標極為明確:確保能夠在一天之內,將貨物送達北美80%的零售商門店。這一變革的戰略意義是雙重的。首先,多品類混合中心意味著零售商可以從寶潔接收一輛滿載各種產品的卡車。其次,“一日達”的承諾,是寶潔將響應能力置于核心地位的直接體現,它從物理層面保證了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補給能力。

B部分:數字“大腦”

如果說物理網絡是供應鏈的“身體”,那么數字系統就是其“大腦”和“神經中樞”。

為了管理這個高度集成的網絡,寶潔部署了先進的“控制塔”(Control Tower)系統,旨在提供實時的、端到端的供應鏈可視性。需要強調的是,控制塔遠非一個簡單的數據看板。它是一個集監控、分析、預警和工作流管理于一體的決策中樞。它持續不斷地將實際的物流執行情況與既定計劃進行比對,利用算法預測潛在的異常事件(如運輸延遲、產量不足、港口擁堵等),并將這些“例外”主動推送給相關人員進行干預。

驅動控制塔的是強大的分析與機器學習(ML)引擎。這是整個數字大腦的智能核心。機器學習模型能夠綜合分析海量的POS數據、促銷日歷、天氣模式、社交媒體趨勢等內外部變量,生成比傳統統計方法精準得多的需求預測。同時,其他優化算法會持續不斷地為網絡中每一個地點的每一個SKU計算最優的庫存水平,從而在滿足服務目標和控制資本占用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績效分析:量化戰略轉型的影響

供應鏈3.0從理論構想到落地執行,最終的價值必須通過可量化的業務成果來證明。

服務水平與收入保護

在架有貨率(On-Shelf Availability, OSA):該計劃最直接的成果,是使零售終端的在架有貨率提升了2至4個百分點。

缺貨率(Out-of-Stocks):在某些關鍵品類中,缺貨現象的發生率實現了25%至50%的驚人降幅。

分析這些數據可以發現其巨大的財務價值。對于一家如寶潔般體量的公司而言,2-4%的OSA提升,意味著每年保護了數十億美元本會因缺貨而流失給競爭對手的銷售收入。這是對頂線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貢獻。

庫存效率與營運資本

庫存水平:整個網絡的總庫存實現了10%到30%的顯著降低。

現金轉換周期(Cash Conversion Cycle, CCC):庫存的減少直接帶來了現金轉換周期的改善,加快了從投入到現金回流的速度。

這是對公司資產負- 債表的直接優化。減少數十億美元的庫存,意味著釋放了等量的、原本被占壓的營運資本。這些被解放出來的資本,可以被重新部署到更能創造價值的領域,如產品研發、品牌營銷或戰略并購,從而為公司帶來顯著的財務和戰略優勢。而CCC的改善,是投資者和金融分析師高度關注的核心財務健康指標。

寶潔供應鏈3.0的成功實踐,不僅重塑了自身的運營能力,也為整個消費品行業乃至更廣泛的領域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鑒的戰略藍圖。寶潔供應鏈3.0的故事遠未結束,它開啟了一個以數據、同步和協作為核心的新時代。對于所有行業的參與者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一個重新定義競爭規則的巨大機遇。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