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羅戈網主辦、億通國際和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協辦,以“探索新路徑,鏈接新綠能”為主題的2025年第四屆低碳供應鏈&物流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成功舉行。在會上,來自羅戈網、百威、施耐德、億通國際、千瓦科技等企業的行業精英、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在低碳轉型的浪潮下,政策、市場與環境層面的應對策略與創新實踐。
億通國際榮幸受邀參與本次論壇,并作了《供應鏈流通領域的綠色轉型方案:利用億通大數據實現碳排合規與責任分配》專題分享。
碳規則重構:航運業面臨雙重壓力考驗(1)政策合規壓力迫近
IMO脫碳目標約束:國際海事組織(IMO)設定了航運業強制性脫碳目標,要求以2008年國際航運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為基準,2030年的排放強度需要降低70%,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然而,如果維持當前船速和燃料結構,2050年的實際排放將超目標三倍。
EU ETS全覆蓋壓力:2026年起,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將全面覆蓋涉歐盟航次5000噸以上船舶100%的排放核算。從目前數據來看,2024年亞歐航線單箱碳附加費均價為€24-70,船司年均配額成本增加超15%,合規壓力逐年升高;
FuelEU燃料轉型:2050年,涉歐盟航次5000噸以上船舶燃料碳強度需較2020年降低80%,若持續使用高碳燃料,罰款可達€2400/噸(按極低硫燃料油當量核算)。
(2)成本分攤機制爭議
在傳統碳附加費征收模式下,船司通常通過“歐盟碳排放配額(EUA)平均價格×船舶總燃油碳排放強度÷集裝箱總量”的簡單平均算法,向貨主分攤碳成本。這種“一刀切”的辦法,雖然有利于船司控制綜合碳排成本,卻帶來了一定的爭議。
? 貨主怎么看:
排放數據黑箱:船司普遍未披露船舶碳足跡明細,貨主無法追溯碳附加費來源,上下游產生“信任危機”;
核算邊界爭議:FuelEU 采用燃料“油井到尾流(WTW)”核算邊界,而貨主是否應該承擔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成本,仍需進一步探討。
? 船東的難處:
綠色合規壓力:根據船舶AIS數據,38%的5000噸以上船舶曾掛靠歐盟港口。若沒有及時進行船舶綠色轉型,船東不僅需要承擔飆升的碳配額采購成本,還可能面臨€2400/噸(按極低硫燃料油當量核算)的燃料罰款,合規成本直接構成生存壓力。
成本波動風險:碳附加費預征與次年EUA的繳納存在時間差,如果遭遇航次路線調整、歐盟碳價上漲等情況,船東可能面臨碳成本"入不敷出"的風險。
億通方案:數據驅動的碳管理破局億通國際產品經理施鑫宸指出,要減少附加費的爭議,必須做好碳排責任的分割。
(1)多源數據+合規建模雙引擎
億通國際將整合船舶AIS、燃料消耗、租約條款、船舶碳因子等多源數據 ,開展碳足跡合規建模,從宏觀航段到微觀訂單,層層拆解碳排放責任,讓碳附加費的分攤有理有據,從根源上減少爭議,降低因數據不清、責任不明帶來的合規風險。
(2)場景細分+合規認證雙保險
億通國際將對接歐洲能源交易所實時碳價,設定矯正因子,嚴格按照EU ETS規則生成多場景費用,避免船司碳成本“入不敷出”的風險。
此外,依托APCIC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億通國際構建了合規認證資源渠道,幫助碳附加費賬單獲得專業機構的權威認證,為賬單持有者未來參與碳市場交易提供依據。
“碳數寶3.0”:賦能航運業碳管理據悉,今年億通國際計劃推出“碳數寶3.0”可視化航運碳附加費計算器,幫助貨主與承運人精準切割每一箱碳排放,更好實現碳附加費的管理。
來源 | 物流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