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比車重要?物流車輛調度邏輯正在經歷顛覆性變革

在燃油車時代,物流企業車輛的基本調度邏輯是“車貨匹配”,因為加油站設施覆蓋全國、加油速度很快、不同站之間油價差異不大,因此調度層面只需要關注收發貨兩端路線、運距、載重、方量、時效等因素,能源補給因素完全是隱身的。

站比車重要?物流車輛調度邏輯正在經歷顛覆性變革

但在新能源時代,邏輯徹底被顛覆了,因為純電車輛雖然經濟性高,但相比油車還存在幾個差異:

1、充電耗時長(快充30-60分鐘 vs 加油3分鐘),在時效中要把補能時間估算進去;

2、充電樁總量多但分布不均勻,偏遠地區覆蓋率不足,調度時要考慮偏遠地區的找樁時間;

3、場站標準不統一,功率、位置、電價差異大,從成本上要考慮電價的差異,從時效上要考慮不同功率電樁的充電時間;

4、載重、路況會大幅影響實際續航,所以在路線規劃時需要更保守的估算。

更為關鍵的是,“站”從配角變成了主角:

燃油車調度里,“站”(加油站)是沒有存在感的。而新能源時代,“站”(充電站)直接決定“車”的生死—電樁位置、電價差異、排隊時間、電樁功率都成了核心約束條件。

一些物流企業在“油轉電”之后車輛趴窩,或者沒有跑出最好的效率,根本上是低估了“站”在新能源時代車輛調度中的影響權重。

也就是說,在燃油車時代,“車”是獨立于“站”的,物流調度時只用考慮車與貨的匹配,加油站作為大家默認的普遍性基礎設施,是完全被忽略的。

而新能源時代,“站”的狀態(位置、功率、可用樁數、排隊時間、電價)決定了“車”的可用性、履約范圍和運營成本,所以車與站緊密相連,車輛調度時既要考慮“車貨匹配”,更要考慮“車站協同”,如果忽略“站”的約束條件去調度“車”,必然導致效率低下甚至無法完成履約。

所以說,物流企業在進行新能源車輛調度及路線規劃時,一定要跳出傳統燃油車調度的路徑依賴,基于新能源車的特性構建“貨-車-站”協同模型。

也就是“貨”驅動“車”,“車”綁定“站”:根據貨物運輸需求調度車輛時,必須同步評估該車輛當前電量/續航里程能否完成完成履約,如果不能,必須把“在何處(站)、何時、充多久”作為決策的一部分嵌入到路線規劃中,主要包含下面幾個方面:

1、路線的動態規劃:

路線規劃不再依賴燃油車“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規劃邏輯,它必須包含到充電站相關的多個因素:

(1)沿途充電站的實時狀態(可用性、排隊時間、電價);

(2)車輛續航能力與工況的實時關系;

(3)充電所需時間對整體履約時效的影響;

(4)不同充電策略(快充/慢充、充多少)的成本效率權衡;

(5)是否可利用裝卸貨時間進行補電,即目的地充電;

2、充電調度與車輛調度的融合:

(1)避免車輛集中到正在排隊的充電站造成延誤;

(2)需要引導車輛在谷電時段或到成本更低&有充電優惠的場站充電;

(3)為高優先級或急需補電的車輛預留充電資源或規劃最近補給點;

(4)如果有在分撥中心或檔口自建電站,則需要考慮場站自身吞吐能力和車輛集中回場時間的匹配。

前面分析的是電車,如果是醇車,則需要在“貨-車-站”的基礎上,增加“醇”這一因素,形成““貨-車-站(醇)”的協同模型。

以遠程H8M/H9M醇氫電動輕卡為例,它兼具了燃油車和純電車的長處,滿醇滿電狀態下單次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醇加注快、能耗成本低、冬季續航不打折。但當前甲醇燃料的可獲得性相比油和電都存在一定差距,甲醇加注站的覆蓋率是少于加油站和充電站的;同時,醇氫電動輕卡的醇&電雙動力系統相對更復雜,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也相應提高。所以其調度邏輯與電車和油車都有顯著差異,對車輛調度和路線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具體如下:

首先,甲醇燃料成為核心決策變量:

(1)加注站稀缺性是最大約束條件:甲醇不像燃油那樣隨處可加,調度車輛時,甲醇加注站的位置、距離、甲醇庫存量和價格都要成為與貨物目的地同等重要因素;

(2)路線規劃必須圍繞“醇站”:路線規劃時必須包含甲醇加注點位置,需要評估的是:

車輛甲醇預計消耗量(基于工況、車速等);

沿途的甲醇加注站(數量、位置、庫存、營業時間等);

不同區域甲醇加注站的價格差異;

如果存在繞行加注站,則需考慮額外里程和時間成本。

其次,“車”的狀態管理更復雜:

調度時需要實時監控甲醇液位和動力電池電量,同時結合工況來評估車輛剩余續航里程;

第三,“站”的內涵需要擴展:

甲醇加注站:它是核心能源補給點,其狀態(位置、庫存、價格、營業時間等)需要接入調度系統,比如實時關注“遠醇加注”小程序;

充電站:如果是像遠程星智H9M這樣搭載了81kwh動力電池的大電量醇氫電動輕卡,充電站也要作為補能點考慮進去,一是可以通過在谷電時段充電、用電驅動來降低能耗成本,二是形成甲醇以外的備用能源,不影響時效。

服務站:醇氫車輛基于其雙動力系統,對服務支撐能力要求較高,尤其是長距離或跨區域運輸時,服務站的分布、能力都需要接入調度系統。

最后,是“貨”與能源的深度協同:

高價值/時效貨物要優先匹配加注便利路線;

充分利用裝卸貨場地進行靈活加注:如果場地條件和法規允許,可以規劃在裝卸貨場進行能源補給,目的地補能是新能源時代車輛調度的重要補充方式。

貨物重量與能耗的精準匹配:醇氫電動輕卡多在跨城場景運行,包括跑跨城高速,因此風阻和摩擦阻對能耗的影響較大,所以物流企業也要有意識的積累不同載重、路況等能耗數據,從而對車輛續駛里程有更準確的判斷,更精準的匹配加注站。

以上的動作能夠給物流企業帶來哪些收益?

首先是運營效率提升:精準的車輛續航管理及補能規劃,可以減少車輛趴窩風險和空駛里程,最大程度保障履約效率;

其次是運營成本降低:通過優化充電策略和甲醇加注策略,可以降低能耗成本;并且通過合理規劃路線來降低時間成本,把新能源車輛的經濟性發揮到最大;

第三是規?;\營能力放大:只有把基于新能源車的調度體系和能源保障體系有機結合,實用用車+補能無憂,才有可能實現邊際管理成本的降低,后續才有機會去管理和調動更大規模的新能源車隊;

第四是數據驅動決策:通過持續積累的“貨-車-站(醇)”數據,可以用于優化網絡路由(在哪建站或補能)、車隊車輛構成(買什么車/油電配比/醇電配比等)、運輸服務定價(價格有競爭力且還有利潤)等重要決策;

最后是車輛使用壽命延長:通過優化充電策略(如避免深度放電、高溫充電等)和甲醇加注策略(如在指定的、合格的加注站進行補醇),能減緩電池衰減,保障發動機質量,從而提升車輛使用壽命、降低維保成本,并且提升車輛生命周期內的使用效率。

新能源物流車的調度核心,在于能源補給點從后臺走向前臺。因此,構建“貨-車-站(醇)”協同模型,把補能約束深度嵌入到調度邏輯當中,不僅僅是工具升級,更是經營理念的轉型,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新能源車的潛力,實現物流企業的收益提升。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