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空運貨代哪家最強?最新25強出爐,6家中國企業上榜

近日,Armstrong & Associate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排名前25位的空運貨代共完成航空貨運量1674萬噸,同比增長9.4%。德迅(Kuehne+Nagel)、DHL、DSV、德鐵信可(DB Schenker)和中國外運分列前五。

全球空運貨代哪家最強?最新25強出爐,6家中國企業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排名第三的DSV與第四的德鐵信可正式完成合并。若整合順利,這家新公司將大概率在2025年超越德迅,躍居全球第一大貨代企業。

在增長方面,CMA CGM旗下CEVA Logistics表現最為亮眼,空運量同比增長66.7%,達到75萬噸。這一強勁增長不僅受益于全球市場需求回升,也得益于其對Bolloré Logistics的成功收購。

亞太地區的貨代企業整體跑贏全球市場。其中,中國外運空運量同比增長14%,日本通運(Nippon Express)增長32.9%,歐華國際(AWOT Global)增長32.2%,KLN增長31.9%,華貿物流(CTS International)增長26%,柏威國際(Best Services International Freight)增長31.7%,鴻霖全球運輸(Morrison Express)增長17.2%,日郵物流(Yusen Logistics)增長17%。

在中國企業中,共有6家入圍Top25榜單,分別為:中國外運(第5)、歐華國際(第9)、KLN(第11)、華貿物流(第14)、柏威國際(第16)、鴻霖全球運輸(第17)。

隨著全球供應鏈持續重構,頭部貨代企業的競爭已進入新一輪整合周期,科技能力、服務網絡和并購整合將成為決定未來格局的關鍵變量。

中國外運:全球貨代龍頭,收入站穩千億大盤

中國外運是中國最早從事外貿運輸的專業企業之一,早期定位為國家對外貿易進出口貨物運輸總代理。2009年,公司與長航集團完成整合,并于2015年并入招商局集團。此后,又在2017年收購招商物流,并于2018年合并外運發展,進一步夯實綜合物流服務能力。2020年,公司完成對歐洲KLG集團的并購,補強了在歐洲市場的服務網絡與本地化能力。

2024年,中國外運實現營收約1056億元,同比增長3.85%;歸母凈利潤約為39.18億元,同比下降7.21%。業績波動主要受到市場競爭加劇和成本壓力的影響。

主營業務分為三大板塊:代理及相關業務、專業物流、電商業務。

其中,代理及相關業務收入達671.7億元,同比增長8.37%,主要受益于貨量增長疊加運價上漲。該板塊分部利潤為22.49億元,同比下降2.16%,主要受水運、陸運及倉儲業務競爭激烈影響。

具體業務數據方面:海運代理完成1515.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3.3%;空運通道業務量達102.8萬噸(含跨境電商物流20.4萬噸),同比增長14%;鐵路代理完成57.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13.7%;船舶代理66,845艘次,同比增長7.3%;庫場站服務2,845.2萬噸,同比增長8.5%。

從整體上看,作為中國最大的貨運代理企業,中國外運在海運、空運、鐵路代理等領域具備顯著的規模優勢。隨著跨境電商業務的持續擴張,以及公司在服務質量與數字化能力上的不斷提升,未來整體業務增長潛力依然可觀。

歐華國際:年營收34.7億美元,國際貨代的“隱形巨頭”

歐華國際成立于2000年代初,正值中國加入WTO后外貿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彼時,珠三角地區作為“世界工廠”的核心地帶,出口需求旺盛,但中小企業在國際物流環節面臨信息不對稱、成本高企等難題。歐華抓住這一市場缺口,以提供空運、海運代理服務為主切入市場,迅速建立起本地客戶基礎。

早期階段,歐華以“專業+高效”為核心競爭力,在報關、清關、運輸等關鍵節點積累了豐富經驗,并逐步獲得國際船公司和航空公司的合作資質,為其后續擴張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面對跨境電商的爆發式增長,歐華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出在線訂單、實時追蹤及多語言客服系統,大幅提升客戶體驗與運營效率。同時通過大數據優化航線配置和動態報價機制,增強市場響應能力,實現從傳統貨代向科技驅動型物流企業的躍遷。

在戰略層面,歐華始終堅持全球化布局。目前,公司已在歐美、東南亞等主要貿易區域設立54家自營分支機構,并在北美重點城市完成戰略布局。此外,還與全球超300家海外代理商建立合作關系,構建起覆蓋廣泛、響應高效的國際服務網絡。

根據Armstrong & Associate 數據,2024年歐華國際航空貨運總量達78萬噸,同比增長32.2%,全年營收達到34.7億美元。

KLN:實施品牌重塑,繼續拓展國際市場

早期,KLN以中國香港和內地為核心,圍繞進出口貿易提供海運、空運代理及基礎倉儲服務。隨著中國經濟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外資企業加速在華設廠,進出口需求激增。KLN順勢擴展基礎設施與本地化服務能力,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重鎮布局物流園區與配送網絡,迅速確立了在高端第三方物流領域的領先地位。

進入2000年后,KLN加快國際化步伐,陸續在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構建起覆蓋全球的多式聯運網絡。同時,公司不斷延伸服務邊界,從傳統運輸倉儲向合同物流、冷鏈物流、醫藥物流、航空貨運等高附加值領域拓展,滿足汽車、電子、快消、醫藥等多個行業的復雜供應鏈需求。

近年來,面對跨境電商出海熱潮與全球供應鏈重構趨勢,KLN進一步強化端到端一體化服務能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打造智能調度系統和可視化物流平臺,顯著提升響應效率與客戶體驗。

2021年,順豐完成對KLN股權收購后,雙方在跨境網絡、資源協同與供應鏈整合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為KLN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2024年,KLN實現收入23%增長至582.74億港元;核心經營溢利同比增長23%至27.25億港元;核心純利增長12%至13.57億港元。其中,綜合物流業務錄得分部溢利12.51億港元;國際貨代業務貢獻最大,分部溢利達19.50億港元。

作為一家從亞洲出發、走向全球的綜合物流服務商,KLN正通過“科技+服務+網絡”的持續升級,在國際貨代與供應鏈變革中穩步前行。

華貿物流:強化跨境物流業務布局,轉型綜合物流服務商

自1984年成立以來,華貿物流完成了從一家單一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向多元化、國際化綜合物流集團的轉型。初期,公司以海運和空運代理服務為主,在長期業務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與客戶資源。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開放與國際貿易規模擴大,華貿物流加速拓展業務范圍和服務能力,在國內主要港口城市設立分支機構的同時,也在海外布局子公司和服務網點,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

進入21世紀后,公司通過一系列并購重組(如佳成物流、中特物流)強化核心競爭力,并于2012年成功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此后,華貿物流加快在跨境電商物流、特種工程物流等新興領域布局,并依托自身優勢切入低空經濟、區域航線建設等細分賽道,探索多元增長路徑。

目前,公司已形成六大核心業務板塊:國際空海鐵綜合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國際工程物流、國際倉儲物流、國際大宗商品合同物流以及特大件特種物流。

2024年,華貿物流實現營收175.25億元,同比增長19.96%;歸母凈利潤為5.39億元,同比下降12.6%。其中,國際空運和國際海運兩大主業合計貢獻主營業務收入的67.18%,分別為39.36%和27.82%。毛利方面,國際空運與海運合計貢獻12.70億元,占公司總毛利的68.06%,分別占比37.04%和31.03%。可以看出,以空運和海運為核心的跨境綜合物流業務,依然是公司盈利的主要來源。

(華貿物流2024年業績,圖源:雪球)

其中,國際空運業務全年營收達68.97億元,同比增長22.52%;業務量達33.19萬噸,同比增長26.01%;但受市場競爭加劇影響,毛利同比下降11.70%至6.91億元。

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與成本壓力,華貿物流正通過深化數字化運營、優化資源配置、拓展高附加值業務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作為中國第三方跨境物流的重要力量,其未來的成長空間依然值得期待。

柏威國際:年營收14.8億美元,從貨代到全鏈路解決方案

成立于2004年的柏威國際是運連網集團旗下的核心企業,專注于為全球客戶提供空運、海運、跨境物流等全方位、全鏈路的綜合物流解決方案。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這家從深圳起步的貨運代理公司,已成長為一家覆蓋全球、服務多元的綜合物流科技企業。

近年來,柏威加速推進全球化布局。2022年以來,公司在北美、歐洲、拉美、亞太等關鍵市場頻頻落子,陸續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英國、越南、新加坡及迪拜設立本地分子公司,進一步夯實其全球業務版圖。

目前,柏威已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5300個服務網點,構建起“本地化運營+全球協同”的服務體系。這種模式不僅提升了響應效率和服務能力,也顯著增強了資源整合與市場適應力,使其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靈活高效的物流解決方案。

根據Armstrong & Associate數據,2024年柏威國際航空貨運量達32萬噸,同比增長31.7%;全年營收達14.8億美元,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

鴻霖全球運輸:深耕高科技物流領域,9億美元被SG收購

鴻霖全球運輸(Morrison Express)成立于1972年,是一家擁有53年歷史的老牌物流企業。憑借在溫控運輸、無塵倉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積累,鴻霖很早便切入高壁壘的半導體物流領域,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優勢。隨著行業經驗的不斷沉淀,它為眾多國際頂級半導體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迅速成長為該細分賽道的佼佼者。

此后,鴻霖將業務拓展至醫療冷鏈、航空航天等同樣對技術要求極高的領域,在高科技供應鏈中持續鞏固自身地位,積累了大量優質客戶資源。

今年2月,日本物流巨頭佐川急便母公司——SG控股集團(SG Holdings)宣布將以9億美元收購鴻霖,并計劃于2025年7月完成交割,屆時鴻霖將成為SG控股的全資子公司。

不過,近幾年鴻霖的財務表現面臨一定壓力。從2022年至2024年的數據來看,其凈資產從29.01億美元下降至22.70億美元,總資產也由47.91億美元縮減至38.54億美元,資產規模明顯收縮。營業收入方面,2022年為15.20億美元,但2023年驟降至7.95億美元,盡管2024年回升至9.37億美元,仍未恢復至此前水平。營業利潤和凈利潤雖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但整體仍顯著低于2022年的高點。

這一波動背后,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半導體行業的周期性調整、海運與空運運費下行、行業競爭加劇,均對鴻霖短期業績造成直接影響。此外,運營成本上升以及戰略轉型帶來的階段性陣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其財務表現。

此次被SG控股收購,或將為鴻霖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在資源整合與全球化協同下,進一步釋放其在高科技物流領域的潛力。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