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擔收入破200億,連續多年穩居前三,跨越速運的競爭武器是什么?

物流行業一向被認為是“苦哈哈”、同質化嚴重的行業。當無數玩家深陷“價格戰”泥潭,在“更便宜一點”的維度上卷生卷死時,一個根本性問題浮出水面:什么才是物流企業穿越周期、構筑真正壁壘的終極護城河?

零擔收入破200億,連續多年穩居前三,跨越速運的競爭武器是什么?

在尋求答案的眾多探索者中,跨越速運的實踐格外引人注目。這家以逆勢崛起著稱的企業,不僅連續多年穩居中國零擔榜單Top3,更以遠超行業均值的復合增速和“中國物流服務最佳表現獎”“卓越服務商獎”等專業口碑,將“品質服務”從理念落地為可驗證的競爭壁壘。它的成功路徑,為解答上述難題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樣本。

增勢“猛” 連續四年穩居行業前三甲

回望跨越速運的發展歷程,一個“猛”字足以概括其增長勢頭。自2018年零擔收入突破50億大關以來,跨越便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零擔收入實現翻倍增長,達113億;2023年該收入進一步攀升至184.7億元;2024年更是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37.2億元。憑借這一連串亮眼業績,跨越速運已連續四年穩居零擔行業前三甲??梢哉f,跨越的持續高速增長,正是市場對其品質服務認可和積極買單的結果。

這一市場選擇,在當前的行業格局中尤為清晰。觀察最新零擔榜單前三強——順豐快運、德邦與跨越,不難發現它們均為直營體系。相較于加盟模式,直營體系在服務標準、運營管控和品質穩定性上通常更具優勢。前三甲皆為直營的格局,清晰地印證了在當下競爭環境中,市場正對高品質服務投下信任票。

這種偏好發生的背景,是中國零擔快運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當前,零擔市場規模微降標志著增量時代結束,存量競爭格局已然形成。競爭重心正從單純的規模擴張,轉向精細化運營、盈利能力與服務質量。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以貨量規模見長的加盟制頭部企業也紛紛調整策略重心,高呼“品質為王”,這一轉變無疑強化了“服務品質是當前核心競爭要素”的行業共識。

在此趨勢下,具備服務先發優勢的直營頭部企業地位持續鞏固。最新榜單數據也清晰揭示了強者恒強的格局:榜單靠前的三家直營企業收入已占榜單前十名總收入的64%。這一壓倒性的占比,不僅直觀展現了行業資源加速向頭部聚攏的現實,更有力佐證了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正日益凸顯。

需要說明的是,榜單前三甲之一的德邦近年調整了業務統計口徑,將部分原屬快遞的高重量段產品歸入快運,這對榜單數據的縱向可比性產生了一定影響。而跨越的業務統計口徑保持穩定,始終深耕同一核心市場。同時跨越能夠持續穩居行業前三,并實現近30%的四年復合增長率,領先一眾老將,其增長動力更清晰地體現為強勁的內生動力,也更顯難能可貴。這不僅說明其規模的穩健擴張,更反映了其核心競爭力的持續提升,擁有更強悍的爆發力。

強悍爆發力背后的三大護城河

在競爭激烈的零擔快運市場,跨越速運的強悍增長并非偶然,其核心在于深刻理解并系統性地構建了以客戶需求為驅動的服務壁壘。這絕非口號,而是通過戰略聚焦、重資產投入與精細化運營,在以下三大維度形成的護城河——

時效定義效率

跨越的起點,是對B端企業客戶核心痛點的精準捕捉:高時效與確定性。創始人胡海建果斷選擇差異化路徑,聚焦高端航空件,將“快”刻入企業基因,成為國內限時速運的開創者,推出當天達、次日達、隔日達等標桿產品。然而,承諾“快”易,兌現“快”難。對此,跨越的選擇是以時效定義效率,布局航空運力,搭建立體化航空網絡。

一方面,跨越深度綁定東航物流、南航物流、國貨航等頭部航空物流企業,整合了大量航空貨代資源。為了強化時效競爭力,跨越還卡位東南西北四大航空樞紐空側,構建起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和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密集航空網絡,最終形成“全貨機+客機腹艙+東南西北四大航空樞紐空側”三位一體的航空運力體系,實現了全國90%以上城市的“夜發晨至”。這樣前瞻性的戰略布局助力跨越鎖定了對時效極度敏感的中高端制造客戶,實現日均航空貨量峰值突破萬噸。

另一方面,跨越更將目光投入未來,為解決企業客戶未來旺季高峰貨量問題,今年斥資購入60架大型無人貨運飛機,重點布局華東和華南兩大經濟區,勾勒出中國低空物流網絡的雛形,把物流時效的行業標準提升到全新高度。時效,也由此從差異化標簽,升華為跨越兌現客戶價值承諾的核心效率引擎。

科技定義體驗

然而,對精密儀器、3C電子、高端制造等客戶而言,快只是基礎,精準與穩定才是命脈。特別是在更貼近消費的生產供應鏈端,生產計劃更追求時效的精準性、穩定性,并非單純越快越好,容不得模糊與波動。這不僅考驗服務商的物流網絡布局和執行能力,更考驗系統能力。

跨越掌舵人胡海建“IT男”的基因,以其獨特的風格塑造了企業的發展軌跡,在其帶領下,公司早在創立之初便布局了信息系統。經過十年迭代,跨越推出了耗資數十億、凝聚1700名工程師心血的“鑄劍系統”。它并非炫技之作,而是技術與業務深度融合的利器。通過智能路由規劃、動態資源調度、全程可視化追蹤、異常預警與快速響應、數據驅動決策,極大提升了運營效率與客戶服務體驗的確定性與透明度。

其中,其首創的“動態路由”,運用大數據與超強算力,極致管控人、車、貨、場,從海量路徑中篩選最優解,大幅節約了80%的調度人力與20%場地資源,釋放的資源還可增加30%以上的貨量運營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系統深層的精細化管理能力:每一票貨物的成本被拆解到人工、場地、過路費,乃至單票利潤清晰可算,并能迅速根據客戶需要實時優化方案實現成本效益最大化。

更難得的是,這套系統最厲害的地方并不在以上大數據分析、動態路由能力,而在于其“平權”理念——大客戶和中小企業用同一套系統,但都能基于自身需求跑出千人千面的方案。由此可見,科技真正定義了服務的深度與溫度。

方案定義價值

鑄劍系統沉淀的“千人千面”能力,恰是跨越應對行業最新挑戰的鑰匙。當下,客戶需求日益碎片化、柔性化,多品種小批量訂單成為常態,對定制化、客制化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傳統的物流服務往往難以滿足這些需求。

依托強大的技術底座、運力底盤和服務團隊(8萬員工、21架全貨機、2.8萬車輛、5000+場地),跨越實現了從“提供物流產品”向“提供物流解決方案”的轉型??缭絻炔苛鱾髦粋€說法:服務著上千萬企業客戶,卻沒有兩份完全相同的解決方案。這“千人千面”的能力在實踐中大放異彩,服務著精密儀器、3C電子、生鮮、醫藥等十多個細分行業的B端企業級客戶。

譬如,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跨越速運已深耕于該產業,全面覆蓋動力電池、消費電子和儲能電池等鋰電池供應鏈服務。譬如,跨越也精準抓住了Temu、SHEIN、TikTok等跨境電商出海浪潮,提供專業頭程物流解決方案。方案,成為跨越理解并滿足客戶復雜、個性化需求的終極價值交付形態,也是其最深、最靈活的護城河。

結語

跨越構建的時效快、科技強、方案活三重優勢,核心邏輯都在于對客戶需求的深度響應。從滿足時效剛需出發,通過科技賦能提升確定性與個性化服務,最終以定制化方案解決客戶復雜問題。三者相互強化,共同塑造了以客戶為中心、難以復制的系統性服務壁壘。

而回過頭來看,物流競爭的本質,歸根結底比拼的是對客戶需求的洞察力和服務落實的能力。正如胡海建所言,“每個偉大的企業都是被客戶折騰出來的”。關鍵在于誰能更有效地匹配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價值并優化服務體驗??缭降某砷L路徑,正是這一理念的詮釋,不僅在時效、科技、方案上構建了系統性響應能力,更將該理念滲透在服務的細枝末節之中——全網24小時晝夜取派、1對1管家式服務;胡海建更以身作則,開設總裁信箱直接聆聽并解決客戶訴求……

尤其在反內卷呼聲高漲、品質為王的當下,跨越的實踐證明了,唯有真正將“以客戶為中心”融入戰略與行動,打造超越預期的能力,才能在強者恒強的格局中贏得持續競爭力。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