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建模復雜性的三個原因,通過案例詳細介紹建模的四個原則

1.復雜性的三個原因

供應鏈管理是非常復雜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這篇文章《復雜性是供應鏈的敵人,你需要知道的6個造成復雜性的原因》。

供應鏈建模復雜性的三個原因,通過案例詳細介紹建模的四個原則

供應鏈建模也是非常復雜的,主要由這三個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模型中的可變性。每個模型要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涉及到的隨機變量也各不相同。在每次設計模型時,我們需要考慮哪些變量和這個特定的模型是相關的,哪些又是不相關的。

可變性意味著不確定性。在建模的時候我們需要設定一個事件發生的概率,或是提供一種假設,因為我們需要給團隊成員一個數字,用來描述模型的結果,作為決策的依據。

最初的模型是非常理想化的,其中包含著設計者的許多想法,但它可能會偏離現實,因為其中存在不確定性、概率和隨機變量。

第二個原因是模型有線性的和非線性的。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了線性的運輸費用模型《跨境電商、外貿企業的國際運輸預算怎么做?給你一個模型,三步輕松搞定》。非線性的模型請參閱這篇《一文讀懂供應鏈網絡模型:最短運輸距離和重心法》。此外,服務水平和安全庫存數量的關系也是非線性的,可參考這篇《一文讀懂經典的固定訂貨周期模型》。

因此,我們在考慮供應鏈的影響時,要想到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可能很復雜。

最后,第三個原因在于供應鏈管理是由多個問題組合而成的,有些是需求和供應的內部問題的組合,還有些是包含外部問題,例如供應和質量保障。真正的供應鏈是含有多個項目的,涉及到多個地點和多個參與者,這增加了供應鏈建模的復雜性。

2.建模的四個原則

1)模型的范圍

首先,我們要考慮模型的范圍,也就是模型的起點和終點。在考慮范圍時,我們要盡可能縮小范圍,用較小的模型來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

2)模型的顆粒度

這是關于模型有多詳細。我們要考慮使用較小的顆粒度,對問題進行較為粗略的分析,同時足以解決問題。較小的顆粒度表示更微觀,但我們也不能過于深入每一個細節,這里面有一個度,只要模型能夠說明問題即可。

3)解決什么問題?

這是建立模型的目的,它可以是優化某個過程,計算出最大或最小值,提供數據用于決策。我們希望用模型來代表現實,選擇合適的參數,然后與業務部分進行合理性檢查,如有必要,就需要對模型進行調整。

4)模型是決策的依據

模型的結果是一個依據,它有參考的價值,但我們不一定會選擇模擬出的最優解。在現實中還有其他的制約因素,它們未必是在模型之中,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它們。

3.案例

有這樣一個案例,張三是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的銷售,給全球的客戶供應各類汽車配件。公司最近收到一個美國客戶的投訴,原因是一款名為A123的產品外觀上有銹跡,導致組裝的成品無法正常使用。

根據張三的調查,可能存在質量隱患的產品數量是50萬件,不良率大約是4%,也就是說有2萬件不合格品,它們和剩余的合格品混在一起,需要把壞件挑選出來。這是汽車制造業中常見的現象,需要由供貨方在自己的工廠和客戶端安排人員進行檢驗。

由于這50萬件產品都已經發到了客戶在美國的倉庫,需要在當地找第三方的挑選服務公司。張三收到一份挑選服務報價,第三方公司每周最多挑選10萬件,總計需要5周的時間,這相當于是產出能力。

在費用方面,挑選的報價是每小時35美元,完成50萬件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人工成本總計約35000美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如果是在張三的工廠挑選,人工成本要低很多。

由于50萬件產品已被隔離了,在完成挑選之前是無法使用的,為了保障客戶的訂單交付,張三需要安排空運,直至海運貨物能夠接上??者\的運輸時間是1周,而海運需要8周。

張三有2個方案,第1個方案是不使用國外第三方挑選服務,主要的考慮因素是高達35000美元的挑選費用。為了不讓客戶的生產計劃受影響,他準備每周發空運,直至海運到貨能夠滿足客戶的需求。

由于這批貨的貨值不低,張三決定把50萬件產品退運回中國,在自己工廠進行挑選,然后再把合格品發給客戶,所以會產生退運費、國內挑選費和再次發給客戶的運費。

第2個方案是使用國外第三方挑選服務,這樣就不需要退運產品,后續的處理比較簡單,但是挑選費用很高。

張三從客戶那里要來了A123的需求信息,如下表。在第1周的數據里包含了逾期訂單,所以比后面幾周的用量都要大,這是合理的。

現在張三需要根據掌握的這些信息,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模型,用來計算哪種方案的成本最低。當然,理論上的最優解僅是決策的依據。

1)方案1的總成本

在該方案中,張三的公司選擇不使用第三方挑選,那意味著他們要持續發空運,才能補上供應的缺口。海運需要8周的運輸時間,即使在第1周把海運產品發出,只能在第8周到貨,那么就需要發70萬件的空運貨物,平均分布在第1至第7周。

即便如此,在最初的5周內,客戶依然會出現缺貨的情況。

總成本主要由空運費、退貨物流費、國內工廠挑選費用和把挑出的合格品再次發貨的海運費。

空運費用:假設每10萬件產品的空運運費是5000美元,總共需要空運70萬件,所以費用是35000美元。

物流退貨費需要3000美元,把產品退回國內是很復雜的過程,而且時間也是不可控的,我們就姑且假設只需要3000美元。

50萬件產品退運回中國后工廠需要挑選,國內人工成本比美國的低,假設需要5000美元。

最后一筆支出是挑出來的合格品再次發運給客戶的海運費,大約是1000美元。

所有成本合計是35000+3000+5000+1000,等于44000美元。

2)方案2的總成本

在該方案中,張三的公司選擇使用海外客戶當地的第三方挑選服務,每周最多可以提供10萬件挑出的合格品。由于第三方公司就在客戶倉庫里進行簡單挑選,所以沒有產生物流搬運的費用。

張三只需要安排2次各10萬件產品的空運,即可解決供應的缺口,在第8周的時候海運貨物也能抵達客戶倉庫。

總成本主要由空運費和國外挑選費用組成。

空運費用:假設每10萬件產品的空運運費是5000美元,總共需要空運20萬件,所以費用是10000美元。

國外挑選費用每小時35美元,挑選出50萬件大約需要1000個小時,總共是35000美元。

所有成本合計是10000+35000,等于45000美元,略高于方案1的44000美元。

如果只看模型計算的結果,方案1似乎更有優勢,因為它的總成本要比方案2低1000美元。但是實際情況是怎么樣呢?選擇方案1,張三公司的客戶會有5周時間會出現缺貨的情況,這會導致客戶的不滿。

時間拖得越長,不確定性就會越高,正所謂夜長夢多,我們要盡快關閉問題,不要讓它持續發酵。

方案2的成本僅比方案1高出1000美元,也就是總金額的2.3%,對總成本的影響不大。我們是否應該多付一點費用,來換取客戶的滿意度?

張三經過了一番考慮,最終決定使用第2個方案,在客戶所在地使用第三方挑選服務。由于處理得當,這次的質量投訴事故很快得以解決。

讓我們回顧一下這個模型案例,它是線性的模型,涉及到了外部客戶的供應和產品質量問題,是相對復雜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協調和溝通。

從模型設計上來看,它用了一個較小的模型,包括了供應需求的匹配、計算各種的潛在成本等。模型的顆粒度也是比較小的,考慮到了具體的費用,比如人工挑選和空運。

模型仍是對問題進行了粗略的分析,沒有過度深入細節,比如沒有去算物流費用的組成部分。

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了解解決質量投訴的最低成本。當然,模型的結果只是理論上的數值,在決策的時候,我們僅是用它作為參考,客戶的滿意度和潛在業務流失的風險難以量化,所以不在模型之中,但它們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