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識、新石器、白犀牛、菜鳥、京東物流、美團、順豐等布局的萬億賽道,誰將成為“領頭羊”?

今年以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這樣一個感覺,關于“無人配送車”的話題熱度持續攀升,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

九識、新石器、白犀牛、菜鳥、京東物流、美團、順豐等布局的萬億賽道,誰將成為“領頭羊”?

首先,是資本的加碼入場,順豐等多家物流巨頭紛紛投資這一賽道。2月,新石器完成10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吸引了多家物流企業和中金資本等知名機構入股(注:截至企查查最新數據,暫未顯示相關股權變更信息);4月,九識智能再獲1億美元B3輪融資(因其控股股東為境外注冊企業,目前尚無法確認股權信息是否已完成工商變更),其B輪累計融資已近3億美元;緊接著在5月,白犀牛也宣布完成2億元B輪融資,由順豐領投。從融資節奏來看,頭部企業融資進程明顯加快,資本市場對無人配送的信心也在持續升溫。

其次,是價格戰悄然打響。繼九識智能將無人車價格拉低至19800元后,菜鳥迅速跟進,推出“裸車價”僅16800元的產品;新石器更是打出“首付888元,全新滿配,現貨發車”的促銷策略。短短幾個月內,這場競爭已經從技術比拼延伸到了成本控制與市場爭奪。一方面,得益于規?;瘧脦砹酥圃旌凸湷杀镜南陆担涣硪环矫?,頭部玩家們也在通過價格優勢搶占更多市場份額,以期在未來掌握更大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如此密集的動作,也讓業內開始熱議一個核心問題:無人配送全面商業化之后,誰會成為這個領域的“領頭羊”? 答案或許眾說紛紜,但從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出發,隨著低速無人配送技術逐步成熟,行業的進入門檻正在降低。未來誰能勝出,關鍵看三點:一是供應鏈整合能力,二是產品迭代能力,三是規?;\營能力。

換句話說,只有那些能夠在產業鏈上下游實現高效協同、具備強大資源整合能力,并且能夠持續壓降供應鏈成本的企業,才更有可能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無人配送車賽道大變局:率先放量的三大邏輯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人配送”更像是一個技術展示項目,常被外界視為“炫技”。但如今,種種跡象表明,無人配送車已經進入真正的商業化拐點,邁入一條嶄新的跑道——規模化落地。

隨著技術逐步成熟,龍頭企業商業模式在2024年基本跑通后,今年投放規模開始快速放量,運營車隊數量普遍達到去年底的3-5倍。

那么,為什么是現在?這背后有三個核心邏輯正在共同推動這場變革。

第一,為快遞、城配行業提供了降本新思路

目前,無人配送車的主要應用場景集中在分揀中心到驛站(非最后一公里到門)以及快遞+商超配送件為主的路線中。這類場景對時效性要求不高、路線固定、時速控制在35km/h左右,技術難度顯著低于Robotaxi,卻能有效替代傳統的小面包車或電動三輪車,具備良好的可復制性和商業價值。

在快遞行業,各大巨頭正密集接觸無人車企,洽談合作可能性。也有越來越多的實際案例證明,無人配送車不僅能夠降低人力成本,還能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體驗,其商業價值正在加速兌現。

從成本端來看,無人車具有明顯優勢。如果采用租賃模式,車輛折舊加上“虛擬司機”成本僅為3000~4000元/月,較人工節省近一半;如果是購買模式,單車成本約5萬元,投資回報周期在18個月左右,經濟賬完全算得過來。

從效率端來看,無人車具備兩大核心優勢:全天候運行能力 + 標準化貨箱設計。它能24小時不間斷作業,大幅提高運力利用率;統一規格的貨箱也更適配物流集散需求,進一步優化運輸效率。當前,頭部企業的運營效率大幅提升。一些領先公司已實現人車比達到1:30,甚至1:50至1:100的水平。

站在更高視角看,這一輪無人車的發展節奏,非常像上一輪快遞分撥中心自動化升級的過程。新技術帶來新資本開支周期,而具備規模效應和利潤空間的企業,將更有能力推進變革,形成新的成本壁壘,從而加速行業格局洗牌。

第二,政策支持不斷加碼,路權開放提速

除了市場需求的拉動,政策端也在持續發力。近年來,多地陸續出臺支持無人配送發展的相關政策,路權獲批數量快速增長,為商業化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新石器已在超過250個城市和地區獲得公開道路路權;九識智能則已在200余個城市實現常態化運營。

更重要的是,2025年有望成為政策突破的關鍵年份。業內預期全國層面的制度框架將逐步完善,無人車上路的身份將得到正式界定,這意味著整個行業的合規邊界將進一步明確,商業化路徑也將更加清晰。

第三,市場空間巨大,國內市場可達萬億

從市場規模來看,無人配送車所面對的是一片藍海,國內市場可達萬億。理論上,它幾乎可以替代微卡、輕卡、貨運三輪等所有傳統城市配送工具,適用于快遞、城配、商貿零售等多種高頻場景。

城市配送車輛整體存量高達2500萬~3000萬輛,年新增商用車約300萬~500萬輛。無人車的滲透率還不到千分之一,成長空間極為可觀。

在快遞行業,根據國家郵政局數據,截至2024年底,國內累計僅有約6000臺L4級物流無人車投入運營,未來滲透潛力廣闊。以順豐為例,作為最早一批布局無人配送的企業之一,盡管2024年已投入使用超過800臺無人車,但相對于順豐末端收派車輛總規模超過10萬臺,未來替換空間巨大,降本增效的空間也隨之打開。

誰會成為這一領域的“領頭羊”?

當無人車越來越火爆,投放規模開始快速放量,越來越多圈內人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場熱潮中,誰最有可能成為無人配送領域的“領頭羊”?答案或許不止一個,但幾個關鍵詞已經逐漸浮出水面:供應鏈整合能力、產品力、運營效率、商業閉環。

無人配送本質上是一個重資產、長鏈條的生意。一輛車能不能跑得久、跑得穩、跑得劃算,背后考驗的是企業對整個產業鏈的掌控能力。誰的產品更安全?硬件制造是否可控?軟件系統是否成熟?運維體系能否支撐大規模車隊?這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

更重要的是,隨著低速無人配送的技術門檻逐步降低,未來的競爭將更多體現在供應鏈成本控制與運營效率上。誰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去服務更多客戶,誰就能在市場中占據主動。換句話說,誰能構建起一個可復制、可持續、可盈利的商業模式,誰就更有可能笑到最后。

目前來看,這一賽道主要分為兩大陣營:

一是初創型公司,如新石器、九識智能、白犀牛,創始團隊普遍具備深厚的無人駕駛背景,在技術和產品打磨上有一定優勢;

二是平臺型企業,包括菜鳥、京東物流、美團等,布局時間更早,背后有集團強大的資金支持、商流協同和生態資源。

盡管它們各自有不同的背景、節奏和打法,但目標一致:搶占無人配送的戰略高地。

先看九識智能——這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由美團、鼎暉百孚等投資,計劃于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截至2024年底,其累計交付車輛超3000臺,服務客戶超600家,處于行業領先水平。2025年一季度,訂單量同比增長超4倍,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動能。截至今年4月,九識智能已在全國200余座城市實現常態化運營,L4級自動駕駛總里程突破1200萬公里,并搭建起約百家經銷商及近300家服務商的運營網絡。

再看新石器——理想汽車等為主要投資方,2024年底已落地超2000輛無人車,2025年開年便斬獲超2萬臺新訂單,全年計劃部署超過1萬臺。截至2025年6月,新石器已在全球15個國家、超200個城市累計交付部署近6000輛無人車,自動駕駛行駛里程累計突破4200萬公里,國際化布局走在前列。

今年4月,中通與新石器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整體采購規模預計將達到“萬臺級”。近期,在與快遞企業的專場直播中,新石器也收獲不俗成績:單場在中通售出326臺,在圓通售出507臺。

白犀牛盡管在規模上不及前面兩家,但也走出了一條差異化路徑。作為順豐投資的無人車企業,它沒有盲目追求投放速度,而是選擇在順豐體系內深耕末端配送場景,目前在其物流體系內保持日活躍車輛規模已達數百臺。白犀牛2024年底運營車輛約為1000臺,2026年計劃增至5000臺。這種聚焦打法讓它能夠精準打磨產品和服務,在特定場景中形成獨特競爭力。

平臺型企業方面,菜鳥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第一代末端配送機器人“小G”,隨后陸續推出“小蠻驢”、GT系列車型。截至2025年4月,已在全國200多城、500多個區縣取得路權,交付數百臺GT系列無人車。京東自2016年起成立X事業部,專注物流無人技術開發,2024年9月宣布第六代智能配送車將開啟規?;季?。美團則在2016年成立了W項目組,陸續推出“小袋”、“魔袋20”等服務于即時配送場景的無人車產品。截至2024年底,其自動配送車累計配送單量已接近500萬單。

這幾家企業各有優勢,也面臨不同挑戰。未來一段時間,將是真正比拼“內功”的時候。具體來看,以下幾個核心要點尤其值得關注:

1)成本控制與現金流管理。目前,部分無人配送車的售價甚至低于其生產成本,這種策略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快速占領市場份額,但從長期來看,對企業的現金流和經銷體系都是巨大的考驗。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成本并實現盈利,即使產生規模化銷售,企業也難以維持健康的運營狀態。

2)場景和運營能力的重要性。從產業鏈的長周期視角來看,裝備生產和技術并不具備特別深的護城河。相反,場景理解和運營能力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物流行業本身利潤空間有限,沒有超額收益,因此如何通過高效的運營和服務質量來提升客戶滿意度,將成為企業能否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3)供應鏈優勢向主機廠傾斜。隨著無人配送車逐漸走向規模化發展,供應鏈的優勢將越來越向主機廠傾斜。未來,擁有物流訂單且具備規?;瘓鼍暗木W絡型公司,將與主機廠及自動駕駛技術提供商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成為這條鏈路中的核心主導方。

4)安全和合規是底線。無論技術多么先進、商業模式多么創新,安全和合規始終是企業生存的底線。無人配送車作為新興技術產品,必須確保在各種復雜環境下的安全性,才能順利推進商業化落地。

這場關于效率與成本的博弈,不只是技術的勝利,更是安全性、成本與運營效率的較量。誰能在規?;瘮U張的同時打造更低的供應鏈成本,并守住質量,在快速奔跑中不失控,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邏輯,誰就更有可能成為那個真正的“領頭羊”。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