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排放貨運行動年會在北京召開,技術-市場共同驅動貨運零排放轉型

2025年5月15日,零排放貨運行動年會在北京圓滿召開。會議以“技術-市場共同驅動貨運零排放轉型”為主題,來自政府智庫、行業協會、企業、高校和國際機構等超過150家機構的近200位代表參與了此次活動。年會獲得了零排放貨運行動成員機構、合作伙伴以及物流和貨運行業的積極響應和熱情參與。

零排放貨運行動年會在北京召開,技術-市場共同驅動貨運零排放轉型

在“雙碳”目標深化、環保政策引領、技術迭代加速及市場化機制完善的多重驅動下,我國新能源貨車銷量與滲透率連續三年攀升,2024年市場滲透率突破25%。其中,新能源重卡表現最為亮眼,2024年全年銷量突破8萬輛,同比增長139.36%,較2021年實現近四倍增長,規模化應用場景從港口、礦區擴展至干線物流。補能基礎設施同步跨越式發展:公共直流超充樁數量較2023年翻番,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網絡覆蓋率提升至98%,光儲充一體化模式成新建標準;氫能領域加速布局,加氫站總數突破500座,液氫儲運技術與兆瓦級電解水制氫設備實現國產化突破,為氫能重卡商業化奠定基礎。

零排放貨運行動年會由零排放貨運行動秘書處主辦,能源基金會支持,旨在通過這一年度會議匯聚利益相關方開啟對話,加強交流。會議內容聚焦本年度國內外政策背景與現狀,最新技術和商業落地路徑、零排放貨運廊道最新實踐進展以及企業試點示范優秀案例,探討適合貨運零排放推廣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和應用推廣路徑,凝聚共識,確認貨運零排放工作重點和努力方向。

生態環境部和交通運輸部領導致辭并對零排放貨運行動的工作做了充分肯定,對各方協力推動貨運零排放轉型提出了殷切期望。

生態環境部大氣司移動源處副處長,生態環境部大氣司二級調研員連愛萍在致辭中提出,生態環境部大力推動重型柴油貨車淘汰更新和新能源汽車推廣,積極推進零排放貨運車隊建設,強化在用車排放監管。下一步將通過創新管理模式、政策激勵和推廣先進等模式,持續加快貨運車向零排放轉型,政企研多方協同推進, 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實現。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道路貨運管理處三級調研員吳偉在致辭中提出,道路貨運碳排放占交通運輸碳排放的主體,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環節。我國積極推進運輸結構優化、新能源重卡推廣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貨運綠色低碳轉型。盡管仍面臨成本高、基礎設施不足等挑戰,交通運輸部正加強政策聯動和技術創新,構建多方協同的零排放發展生態。道路貨運零排放轉型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在政府引領的同時,我們更需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構建多方協同的生態體系,政府、企業、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多方主體攜手共進,構建協同創新生態。

能源基金會產業發展部執行主任龔慧明在致辭中提出了對“技術-市場共同驅動貨運零排放轉型”的理解,包括需兼顧技術與市場的協同發展,充分激發創新動力與商業活力;支持關鍵技術突破與規模化應用,推動氫能、電動化等綠色能源的產業化落地;合理運用政策與市場工具,通過綠色金融和基礎設施配套引導行業轉型;同時加強跨部門、跨行業協作,整合產業鏈、科研機構與國際經驗,共同加速貨運零排放進程,助力全球交通低碳化目標實現。

零排放貨運行動正式發布《中國零排放貨運年度進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能源基金會支持,零排放貨運行動秘書處統籌撰寫?!秷蟾妗窂闹袊缆坟涍\行業發展現狀、零排放貨運相關政策、零排放貨車技術與市場現狀、零排放貨運補能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現狀、貨運污染物與碳排放計算五大方面歸納總結了2023-2024年道路貨運零排放的階段性發展成果,并總結了未來零排放貨運的機遇與挑戰。

報告主要撰寫方——北京智慧綠行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何東全博士在年會上分享報告主要洞察

點擊圖片可跳轉至“中國零排放貨運年度進展報告2024”報道

《報告》在回顧零排放貨運行動的進展和成果外,也總結歸納了零排放貨運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目前新能源重卡在中長途貨運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仍面臨多重制約。從技術經濟性層面看,當前純電動重卡主要集中于港口、城建等中短途場景,在干線物流場景中尚未突破續航里程、購置成本和運營效率等關鍵瓶頸,缺乏具備市場競爭力的商業化解決方案。在配套基建方面,貨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尚未落地,以及大功率充電網絡布局明顯滯后于車輛發展節奏,換電模式雖顯現出場景適應性優勢,但存在電池標準不統一、換電站兼容性不足等系統性障礙,嚴重制約規?;茝V。面對行業轉型痛點,亟需構建涵蓋車輛研發、能源補給、場景運營的全產業鏈協同機制,通過技術創新驅動、標準體系完善和商業模式探索,系統推進新能源重卡在干線物流等中長途場景的示范應用與產業化突破。

會議邀請多位專家分享國內與國際行業和企業的相關實踐經驗、研究成果和行業洞察。

中國國際可持續交通創新和知識中心副主任陳冰波介紹了我國在道路貨運零排放轉型方面的政策進展與實踐成效,重點分析了新能源重卡的發展趨勢、經濟性優勢及面臨的三大挑戰,并提出通過差異化政策激勵、關鍵技術攻關及補能基礎設施完善,推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

智慧貨運中心(SFC)首席執行官Christoph Wolff分享了作為全球貨運減碳專業機構和國際供應鏈貨運脫碳合作平臺的工作進展與洞察,強調物流領域的溫室氣體的計算匯報在國際交通減排中的重要性,指出電動重卡已成為當前重要的具備廣泛可行性的零排放技術方案?;赟FC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區域推動車隊電氣化的實踐經驗,他指出道路貨運脫碳需應對基礎設施、經濟性及多方協作等挑戰,呼吁聚合貨主、承運商、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機構等各方力量,加快形成支持重卡電氣化的政策和市場環境。

秘書處為入選《中國零排放貨運年度進展報告2024》案例企業頒發了證書。本次共有7家機構案例入選《報告》,他們是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CEVA Logistics、馬士基中國、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發展有限公司、陜西陜能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啟源芯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協力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按首字母排序)。

在“新能源重卡的實踐探索與創新路徑——基于企業案例的深度剖析”主題圓桌論壇,主持人零排放貨運行動秘書長王波勇與陜西陜能新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鑫、宜家(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亞區陸運及多式聯運業務經理劉歆嫻、馬士基大中華區物流與服務供應商管理總經理王俊杰、山東港口陸海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貨運中心副總經理侯東成,共同探討企業在新能源重卡的應用場景、技術路線選擇有哪些舉措以及使用過程中的遇到哪些挑戰,同時探討了企業在實踐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未來又有哪些推廣計劃。

在“政策協同分攤車端-運輸端-貨端產業鏈重點環節新能源轉型成本,助力新能源商用車規模提升”為主題的圓桌討論上,中汽數據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任煥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郝春曉、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張少君、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周志成、傳拓中國業務發展經理徐滔、卡車之家編輯王鵬共同討論各部委如何政策協同為物流運輸高質量提供助力,并且如何實現從商用車積分政策、產品能耗標準、產品碳足跡管理協同推動零排放多元技術路線轉型等議題。

會議下午由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高級項目主管陳健華主持。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汽戰略院高級研究員楊靜介紹了商用車零碳技術實施評估及未來發展重點。楊靜表示,我國商用車雖然保有量低但碳排放占比高,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當前零碳技術在中長途場景應用仍面臨技術、成本與基礎設施等多重挑戰,因此需多路徑協同推進,包括技術攻關、場景示范、基礎設施完善和政策引導,共同推動商用車綠色發展。

中國電動重卡換電產業促進聯盟秘書長李立國圍繞“交能融合推動零排放貨運轉型:充換電基礎設施現狀和前景”展開演講。李立國表示,重卡換電是新能源化補能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未來補能體系應充、換、氫多能協同,按場景靈活匹配;技術路徑上后背式與底盤式換電并存,基礎設施需向開放共享、公共服務方向發展,推動構建多元、高效、綠色的能源補給網絡。

智慧貨運中心GLEC項目經理周宇飛介紹了零排放貨運解決方案減碳效益的價值化路徑探索。周宇飛表示,認購與聲明(Book & Claim)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概念;二是解析其具體運作流程;三是通過實際案例展示其在推動低碳貨運中的應用價值。該機制通過減碳屬性與實際運輸行為的脫鉤,可以解決貨主難以直接采用低碳運輸、運輸商減排難以變現等問題,為低碳轉型提供了靈活、可信、可持續的市場化路徑。

在“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完善、補能效率提升與優化對新能源重卡應用經濟性的促進作用”的圓桌討論環節上,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高級項目主管陳健華與特來電商用車業務總經理王濤、寧德時代商用車執行副總裁莎仁其其格、殼牌并購與新業務開發總經理及能源轉型戰略負責人楊朝、比亞迪弗迪電池商用車產品線總監蔣杰共同討論了基于不同市場主體的視角對相應的技術發展趨勢對新能源重卡經濟性的影響,認為推動電池和車輛技術進步、加速充電網絡的規?;?、搭建更加完善的行業生態并形成更多元的盈利模式是提升和優化新能源重卡經濟性的可行路徑。

在“零排放運輸利益相關方的場景整合與合作路徑”的主題圓桌討論上,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新質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陽冬波與國家電投綠電交通產業創新中心副主任劉麗芳、華為數字能源戰略與產業發展主任王沖、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研發部(可持續發展部)高級經理劉旭、超級運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董事長曹二虎一同討論了如何根據運輸場景整合供應鏈各環節,實現零排放運輸廊道的合作模式以及如何通過合作建立零排放供應鏈,實現市場端突破與轉型。

會議最后,智慧貨運中心(SFC)的首席執行官Christoph Wolff表達了對于零排放貨運的美好愿景與期望。零排放貨運行動秘書長王波勇做了會議總結。

零排放貨運行動啟動三年以來,得到了物流貨運各個利益相關方的支持和積極的參與。零排放貨運行動將持續發揮平臺的合作、溝通和協調的作用,進一步凝聚共識,促成合作,深入識別零排放貨運中的難點、重點。期待有更多的機構和企業加入零排放貨運行動,加入物流貨運高效零排放轉型的事業中來。

留言與評論(共有 0 條評論)
   
驗證碼: